【原文】颜渊喟然叹曰:“仰之弥高,钻之弥坚。瞻之在前,忽焉在后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,博我以文,约我以礼,欲罢不能。既竭吾才,如有所立卓尔。虽欲从之,末由也已。”
【翻译】
【杨伯峻】颜渊感叹着说:“老师之道,越抬头看,越觉得高;越用力钻研,越觉得深。看看,似乎在前面,忽然又到后面去了。[虽然这样高深和不容易捉摸,可是]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,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,又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,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。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,似乎能够独立地工作。要想再向前迈进一步,又不知怎样着手了。”
【李泽厚】颜回深深感叹说:“越仰望,就越感到高大;越钻研,就愈感到坚固。看到它在前面,忽然又到了后面。老师善于一步步地引导,以广博的知识丰富我,以严肃的礼制规范我,使我想罢休都不可能。充分发掘了我的才能,好像能够高高地站立起来了;但想要继续跟着前进,又感到不知如何走了。”
【钱 穆】颜渊喟然叹道:“我仰望它,愈望愈高。我钻研它,愈钻愈坚。一忽儿看它在前面,一忽儿又像在后面。先生循着次第,一步步地诱导我,他是如何般的善教呀!他以文章开博我,以礼行节约我,使我欲罢不能。但我才知已尽,像见它在前面矗立着,高峻卓绝,我想再向前追从,但感到无路可由了。”
【夜辰心得】
这章可以理解为颜回的学习体悟。颜回虽英年早逝,却被认为是唯一得孔子心法真传的弟子。孔子曾称赞:“贤哉,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,回也!”当哀公问及弟子们谁最好学时,孔子回答:“有颜回者好学,不迁怒,不贰过,不幸短命死矣。今也则亡,未闻好学者也。”当颜回去世时,孔子悲叹:“噫!天丧予!天丧予!”可见,他对这个得意门生的无限挚爱和无比痛惜。
颜回喟(音愧)叹,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:
一是“仰之弥高,钻之弥坚。瞻之在前,忽焉在后。”这里表达的是对孔子或孔子之道的感受。《朱注》:“仰弥高,不可及。钻弥坚,不可入。在前在后,恍惚不可为象。此颜渊深知夫子之道,无穷尽、无方体,而叹之也。”从这里可以看出,圣人气象或者说圣人之道,总是不可名状、难以捕捉。仰望它,高不可测;钻研它,坚不可入。看着在前面,忽而又在后面。正如老子所说: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”。
二是“夫子循循然善诱人,博我以文,约我以礼,欲罢不能。”(钱穆先生与朱子将“欲罢不能”归为下句之首)对于这么一种“非常道”的状态,老师又是如何教授的呢?这句表达的就是对孔子教学的赞叹。《朱注》:“循循,有次序貌。诱,引进也。博文约礼,教之序也。言夫子道虽高妙,而教人有序也。侯氏曰:‘博我以文,致知格物也。约我以礼,克己复礼也。’程子曰:‘此颜子称圣人最切当处,圣人教人,惟此二事而已。’”韩愈曾说:“古之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。”孔子被称为“大成至圣先师”,自有其高妙之处!他因材施教,循循善诱,一步一步地把弟子引诱到学道的门径里,然后“博文约礼”,使其想停下来都不可能。博文,可以理解为学习孔门四科,从而能够“知古今,达事变”;约礼,可以理解为克己复礼,在实践中“尊所闻,行所知”。
三是“既竭吾才,如有所立卓尔。虽欲从之,末由也已。”最后这层是颜回感叹自己学习所达到的境地。什么境地呢?有两种说法,在夫子善诱下,在博文约礼后,一说,颜回竭尽己才,感觉自己立起来了,然而再怎么跟随夫子前行,又寻不着方向了。一说,颜回竭尽己才,然而看到夫子或夫子之道仍然高高耸立,怎么跟随前行,又寻不着方向了。区别在于“如有所立卓尔”到底是指颜回立,还是夫子之道立。不纠结,两者皆可。无论谁立,重点都在形容学道之境地,若有所立,又难以立。这感觉,就好像云雾飘渺的天气里登山,感觉有路不见路,感觉没路脚下踩着路。
学习这章,有助于我们以颜回的视角来看夫子之道。钱穆先生说得好:“惟孔子之道,虽极高深,若为不可几及,亦不过在人性情之间,动容之际,饮食起居交接应酬之务,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常,出处去就辞受取舍,以至政事之设施,礼乐文章之讲贯。”怪不得庄子说,“道在屎溺”。启示我们:学习夫子之道,要在平易近人处见功夫,别钻在学问里考究,也别在玄妙里遨游,脚踏实地的守好忠孝礼仪之节,做好扫洒应对之事。